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唐、五代瓷器

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,瓷器燒造技術迅速發展。瓷製的茶具,餐具,酒具,文具、玩具、樂器以及實用的瓶,壺,罐等各種器皿,幾乎無所不備。五代時的陶瓷造型則較多地沿襲了唐代風格。

  唐代青瓷在隋朝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,這一時期以越窯和長沙窯最為著名。唐代早期越窯瓷器胎子淡灰色,緊密堅致;釉汁很薄,均勻縝密,溫潤似玉,青綠色,有的略閃黃。器型還有隋代的鳳格,立型器多瘦高,碗多大口淺腹,口、腹垂直,下腹斜折內收,平底。唐中晚期的越窯瓷,胎子比前更緻密,灰白色,釉子勻淨光潤,有鱔魚黃、淡青和青綠等色,通體施滿釉。這時的碗、盤多撇口,底足寬矮,像玉璧,中間小圓內凹中施釉。底足有三、五、七個不等的方形或條形支釘痕。晚唐時出現了荷葉式或花口式盤和碗,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,也有劃、刻、堆貼和鏤空紋飾的,以劃花為多,常見紋飾是花鳥、水草和人物等,線條流暢簡潔,纖細生動。

  長沙窯主要生產一些生活及文房用品,此外還有玩具、瓷俑等,種類很多。長沙窯瓷胎細密堅致,瓷化程度較高,胎色有灰白、灰黃、青灰、灰紅及肉紅;釉子潤澤,以青色為主,也有藍、綠、醬、褐、黃等顏色。裝飾品種極為豐富,有釉下彩斑、釉下彩繪、印花、貼花、貼花彩斑、刻劃、雕刻、鏤空等。

青釉弦紋執壺 唐 高13·5厘米

    執壺在唐代最為常見,普遍為撇口,圓柱形頸,略高,肩部有六方或八方小短流,相對處有小泥條或扁平執柄。流、柄之問有二,四不等的泥條系,假圈足,造型矮胖。

秘色八稜淨水瓶 唐 21.7X2.3厘米

    瓶為圓口,長頸,圓腹,頸底部飾三周台階形八方弦紋。肩腹部豎向凸飾八條稜線,圈足。秘色瓷因其燒製技術、配方、工藝秘不傳人,其瓷器真品傳世也極少,更增添了一釉神秘之感。"秘色瓷"一名最早見於唐代陸龜蒙的《秘色越器》,詩中「九秋風露越窯開,奪得千峰翠色來」,清楚地點出了秘色瓷為越窯所產。

青釉瓶 唐 8.5X14.5厘米

    瓶為盛酒或供陳設用器。唐代越窯的青釉瓶工藝精細,釉色純正。

越窯青瓷蓮花盞托 五代 高13厘米

    盞托連為一體,為唐至宋時期典型茶具。通體施青釉,釉色瑩潤,光潔如玉,系五代吳越國錢氏秘色窯燒造,奉至蘇州虎丘雲巖寺塔供佛。通體飾大蓮瓣紋,花紋與器型達到完美統一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