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古陶瓷名詞術語(燒成類)

三 燒 成 類


    墊餅——一種墊燒工具。多用粗耐火粘土或高嶺土製作,因其狀似餅,故名。使用時,器坯底足置於擴建餅之上,可防止器物與匣缽粘結。


    支釘——一種支燒工具。古代常用的支釘,形狀有圓環形、圓餅形、三叉形、四叉形、直簡形等多種,上面都有齒狀凸起,其數不等。用支釘支燒的器物,燒成後底部留有支釘痕跡。
宋代汝窯、官窯等器物的支釘痕跡很小,形似芝麻。


    支圈——一種適應覆燒法的特殊工具。創始於宋代定窯。使用支圈燒一窯瓷器,用同樣的燃
料、同樣的時間,比使用其他類型匣缽產量增加數倍,定窯支圈先後為其他瓷窯仿效。


    齒形支具——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燒窯具。其形狀為圓形,下有一周齒形凸起。使用時齒口

向下,上面再疊裝其他器坯。這種支具流行於晉代至唐代的浙江地區越窯系瓷窯。


    火照——又稱“火標”,燒窯時用以檢驗窯內溫度和坯件成熟情況的一種試片。火照一般
利用碗坯改做,上平下尖,中間挖一圓孔,一般呈“?”形。置於窯膛,當要檢驗窯溫時,用

長鉤勾出火照觀察。每燒一窯要驗火照多次,每個火照只能使用一次。


    匣缽——置放瓷坯的窯具。始於隋唐。匣缽的使用,使製品受熱均勻,避免煙塵直接薰染釉
面,並使製品互相隔離,不致粘結在一起,提高了瓷器的品質,同時可以充分利用窯室高度
,提高裝窯密度,增加產量。


    龍窯——我國傳統窯爐的一種形式。戰國已普遍採用,東漢時有所改進,以後南方各瓷窯
廣泛採用。龍窯多依山坡或土堆傾斜建築,窯長在30—80米之間,形狀似長龍,故稱龍窯。因
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,故具有自然抽力。龍窯的特點是升溫快,降溫也快,生產週期短,
產量大,燒成成本低,對我國古代瓷器的發展起很大作用。


    階級窯——我國傳統窯爐的一種形式。在坡地10度—20度傾斜度砌築而成,窯長在15—30
米之間,一般分5—10間窯室,以牆隔開,一室高於一室,有如階級,故稱階級窯。室與室之
間的牆下部有通火孔,火焰可依次通過各室,既可節省燃料,又可燒還原焰。階級窯始於宋
代的分室龍窯,完善於明代,最早出現於福建地區,對日本窯的設計有很大影響。


    饅頭窯——我國傳統窯爐的一種形式。這種窯的特點是火膛和窯室合為一個饅頭形的空
間,故稱饅頭窯。它利用夾牆豎煙道產生的抽力來控制一定的空氣進窯,溫度可達1300℃。北
方的耀州窯、鈞窯等都採用饅頭窯。


    蛋形窯——我國傳統窯爐的一種形式。像一個平臥在地的半個鴨蛋,前大後小,故稱為蛋

形窯。全長約18—20米,高近6米。這種窯有一個與窯長相等的煙囪,抽力大,燒成時間短,產量高,熱耗低,適宜燒還原焰,對於白瓷、青花瓷、顏色釉瓷等釉面呈色良好。景德鎮即採用蛋形窯燒瓷,這種窯對歐洲有很大的影響,英國的紐卡斯特爾窯,德國的卡塞勒窯都是
仿照景德鎮蛋形窯設計的。


    紅爐——烘烤釉上彩的低溫爐。景德鎮創用。紅爐亦稱暗爐,爐徑、高各1米左右。周圍
夾層貯炭火,下留風眼,烘烤時將繪彩的瓷件裝入爐膛內,爐頂用匣缽土制的薄片覆蓋,中留
小孔,以便察看火色,然後點燃木炭,爐溫約在800℃左右。紅爐內烘彩屬第二次燒成。


    氧化焰——又稱“氧化氣氛”,即在燒窯時窯內空氣供給充分,在完全燃燒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火焰氣氛。我國北方各瓷區燒窯一般都採用氧化焰燒成。


    還原焰——又稱“還原氣氛”即在燒窯時窯內空氣供給不充分,燃燒不完全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火焰氣氛。我國南方各瓷區燒窯一般都採用還原焰燒成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