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古代陶瓷壺類總匯(二)

象首盤口壺壺式之一,195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隋開皇十五年(595年)張盛墓。盤口高而微撇,束頸,豐肩,橢圓形腹,腹部下收,足外撇,肩部有對稱的四組條狀系。壺流根部塑一象首,象耳向兩側展開附在壺體上,高昂的象鼻為壺流,對稱的一側是隋代流行的龍首形柄,造型獨特。其白釉略帶青瓷特徵,屬白釉濫觴期的作品,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珍貴的標本。

  鳳首壺流行於唐代的一種壺式。又稱龍鳳壺。源於波斯薩珊朝金銀器的造型,用龍鳳紋作裝飾,明顯地融合了中國傳統風格。北京故宮博物館藏有青瓷鳳首龍柄壺,壺蓋塑造成一個扁狀高冠、大眼、尖嘴的鳳頭,與壺口恰相吻合,由口沿至底部裝置一條螭龍形壺柄,龍頭伸向壺口,前肢攀壺肩,後肢連底座,瘦長的壺身上堆貼著層層繁縟瑰麗的紋飾。唐三彩鳳首壺造型更接近於薩珊朝金銀器,鳳冠作圓環狀,有直口、撇口造型,中空。作為壺流的鳳嘴有的張開,有的尖喙合併,兩側可向外流水。鳳首後部恰似一束長羽披落在壺體肩部,巧妙地形成曲柄。廣東廣州瑞南路出土的唐青瓷鳳首壺、印尼出土的唐白瓷鳳首壺在器形上有較大的變化,鳳冠做成花冠狀,鳳首成為一種裝飾而不再充作壺流,壺體呈球狀,肩部有管狀流,鳳首後部與壺肩部有曲柄相接。唐代以後鳳首壺基本上消失,元代偶有出現。1974年北京舊鼓樓大街元代窯藏中出土了一件青花鳳首壺,小口,直頸,扁圓形壺體,橢圓圈足。仰首曲頸的鳳首作流,鳳尾捲曲作壺柄。壺腹繪展翅飛翔的鳳紋。明宣德時期亦有一種以鳳首作流、龍首為柄的執壺。元、明時期的鳳首壺造型與唐代的鳳首壺雖有明顯的區別,但是受異域風格的影響應該是它們之間的共性。

  龍鳳壺見"鳳首壺",龍首壺壺式之一,因壺流裝飾成龍首形而得名,始於唐代,有陶、瓷製品。揚州博物館收藏唐三彩龍首壺,用龍首作流,壺柄也塑成龍形。北宋定窯燒造的龍首壺,直頸,長圓瓜棱形腹,圈足,肩一側貼附扁形曲柄,另一側有直立龍首,龍頸雕琢細膩的鱗紋,龍口含有彎曲的短流,壺的形體秀麗。

  雙魚壺唐至五代時期流行的壺式之一。整體作並聯的雙魚形,雙魚嘴為壺口,魚體作壺身,魚尾為假圈足,魚背脊間各有凹槽,槽上下兩端貼有橋形系,可系繩,故又名雙魚穿帶壺。陶、瓷質雙魚壺是受金銀器影響後出現的新品種。唐代越窯青瓷和三彩陶製品較多。1983年廣東梅縣出土唐代水車窯青釉雙魚壺,壺口外敞,魚形腹,圈足仿魚尾,肩部一側裝管形短流,雙魚之間有一凹槽,上下各設一系,足上部有穿孔,製作簡練。1964年河北井陘縣出土五代時期的白釉雙魚穿帶壺,雖然雙魚的基本特徵均有細緻的刻畫,但與唐代相比,缺少了簡練、生動的效果。

  鸚鵡形壺唐代出現的一種壺式,低溫釉陶製品。1960年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墓葬出土。壺的外形是一只鸚鵡,立於喇叭形座上,後頸有一盤口,直頸,柄的一端依附壺頸彎曲於背部,鸚鵡腹部中空,喙為流,全身羽毛刻劃細膩,生動而實用。

  執壺隋代出現的酒器之一,又稱注子、注壺。據唐李匡義《資暇集》"注子偏提"條雲:"元和初,酌酒猶用樽杓。……居無何,稍用注子,其形若罌,而蓋、嘴、柄皆具。"唐前期注子有盤口,短頸,鼓腹,圓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,曲柄。唐晚期僅越窯燒造的注子樣式就有5種之多。腹部多作瓜棱形,有短流、長流、曲柄、直柄等數種。五代至北宋,器身漸高,通體多壓4至6條瓜棱,流漸趨細長微曲,曲柄高於壺口,平底變為圈足。器形修長秀美,並多有注碗相配,注碗稍大於注腹,因內盛熱水用以溫酒,又稱"溫碗"。習慣上對宋代的注子稱為執壺。宋代壺式有10餘種,腹部多作瓜棱形,器身趨於瘦長,流和柄上端高度相等,此外尚有獸流壺、提梁壺、葫蘆式壺等。元代壺身多為玉壺春瓶式,彎流與壺頸之間以s形飾件相連。明、清之後,執壺造型增多,並多作茶具。

  提梁壺始於北宋,流行於明、清時期的一種壺式。北宋時期有耀州窯刻飛鳳穿花紋龍流提梁壺,小口內斂,豐肩鼓腹,下部貼有三足,仰首張口的龍頭為壺流,拱形提梁裝於肩部,靠壺流一側的提梁上騎一小猴。壺體設計精巧,構思新穎。定窯燒造的瓜形提梁壺比較多,壺口內凹,壺體作瓜棱形,提梁有纏繞的瓜藤式、藤編式等。提梁前部一般分為三股,每股附有模印花飾與壺體相連接。這種壺式在北方遼墓中出土比較多。重慶市博物館收藏元代青白釉龍柄壺,造型別致,六棱形壺體上趴伏一曲體龍,龍首外伸作流,拱起的龍身為提梁,生動而神奇。明代提梁壺以萬歷時期的為代表,壺體有瓜形、球形、六棱形等式樣,提梁有高、低之別;少數為窗櫃式,或在壺肩部有雙豎系,雙系之間穿半環形金屬提梁。

  內管壺始於宋、遼時期,流行於清代的壺式之一。因壺底中心有一通心管而得名。由於向壺內倒水需從底心管口倒入,又稱倒灌壺、倒流壺、倒裝壺。1968年陝西省彬縣出土的耀州窯青釉剔花內管壺,是這種壺式的典型器,壺雖然有流、柄、腹體及圈足,但無口、無蓋。壺上半部作雙蒂式象形壺蓋,頂端和一側腹部有飛鳳式提梁,另一側貼塑母子獅,母獅張口作流,子獅在母獅腹部吸吮,壺底有一梅花形注水孔。清代內管壺多作桃形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