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數枝門柳低衣桁 一片山花落筆床——案頭瓷筆筒的é

編者按:自古以來,筆筒以其獨特的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深受文人雅士的鍾愛,在書房中一定會有一件精美的筆筒作為陪襯,成為過去文房中不可缺少的物件。本期“陶瓷”欄目為您介紹幾件瓷筆筒,讓我們從這些各具特色的文房用具中去認識古代文人的生活,感悟他們的思想。


圖1 青花束腰筆海


圖2 青花秋葉紋款通景山水圖筆筒


圖3 青花人物故事紋筆筒


圖4 “同治年制”款粉彩 人物故事紋筆筒

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,為筒狀盛筆的器皿,多為直口,直壁,口底相若,造型相對簡單,沒有大的變化。筆筒一詞,最早見於三國時陸璣《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·螟蛉有子》中:“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,或書簡筆筒中,七日而化。”其所說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,不得而知。按其文意,知為竹木之屬。筆筒乃文房小器,一向頗得文人雅士的青睞。學界一般認為,筆筒的前身是早在唐代就大量使用的筆船、筆床和筆擱。明代以後,筆筒開始大量興起,至今盛而不衰。唐代詩人岑參在《山房春事二首》第一首中有:“數枝門柳低衣桁,一片山花落筆床。”筆床即筆筒前身。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、墨、紙、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。

       圖1青花束腰筆海(也就是大筆筒),高19.8釐米,口徑22.2釐米,足徑16.2釐米。喇叭口,束腰,大氣,器型有青銅觚的身影。中腰飾一周寬頻獸面紋,其上下飾一周仰覆蕉葉紋。從造型和青花裝飾來看,是典型的康熙年間景德鎮燒制的。康熙青花料採用浙料,色澤鮮豔青翠,其中一個重要特徵是康熙青花濃淡有層次。

       圖2青花秋葉紋款通景山水圖筆筒,高11.6釐米,口徑7.9釐米,足徑7.9釐米。玉璧底,璧面露胎,胎質緻密;璧空心處施白釉,正中有青花秋葉紋款識。器身用青花繪通景山水畫:山水、房舍及飛鳥等,是大寫意筆法,豪放瀟灑。史料記載,康熙及以後的清中期瓷器都有秋葉紋款識出現,為民窯器物。

       圖3青花人物故事紋筆筒,高11.8釐米,口徑8釐米,足徑8釐米。底施白釉,足沿露胎,胎質略粗,器表有沙眼。口沿及底沿各施兩道弦紋,器身繪庭院人物故事圖。圖中一官員便裝坐堂前,手拿團扇;中為一小童,手拿如意;右一人似賣書畫古董的商人,身背畫卷軸,好像在推銷古董。從主人穿戴來看,他是一位清代官員。所用青料發色淡雅,是清中晚期民窯器物。

       圖4“同治年制”款粉彩人物故事紋筆筒,高11.6釐米,口徑、足徑都是8.4釐米。正面用五彩繪呂布戲貂蟬故事,背面繪紅彩蝙蝠兩只,寓意愛情美滿幸福。底施白釉,正中有四方紅彩篆書款識“同治年制”。從人物的畫法及軋道工藝來看,是清晚期民窯器物。

       這幾件小筆筒給我們傳遞了不少資訊,使人們有興趣查找筆筒的歷史,瞭解筆筒收藏的現狀。文人墨客將筆筒置於香桌幾案之上,揮毫潑墨,肆意奔放,然稍不留神,即有可能將筆筒掉損於案下,筆筒難保存,尤其陶瓷筆筒更亦難流傳於後人。目前較為常見的筆筒多為明清兩代的器物,材質以瓷制、竹制、木質、玉質為主,但以瓷制和竹雕筆筒最為常見。

       對筆筒的明確記載始於明代,傳世的所謂宋代筆筒並不確切。清代的筆筒中,從存世的情況來看,瓷筆筒是僅次於竹筆筒的,品種涉及青花、青花釉裏紅、釉裏紅、墨彩、五彩、粉彩、鬥彩、單色釉等。其中,康熙的青花、雍正的墨彩和乾隆的粉彩筆筒,體現了各朝瓷器燒制的最高水準。從器型上看,清早期(順治、康熙),某些筆筒還保留了明代筆筒上下均略外撇的特徵;清中期後,筆筒多為直身圓筒。從紋樣看,有山水人物、花鳥、松鶴等,但以山水人物故事為多,如虎溪相送、竹林七賢等。此時也有少量玉筆筒和象牙筆筒,這些筆筒大多通景,以深雕、鏤空和陰刻技法琢制山水人物等紋樣,人物與景色相配,紋飾精緻,層次豐富,佈局繁密,立體感強。

       筆筒從明末至清一直盛而不衰,成為古代文人墨客們案頭工具中不可替代的陳設和實用品。如今,精美的老筆筒早巳成為收藏市場上一道獨特的風景,還出現了不少專項收藏筆筒的大家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