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白陶簡介

白陶是以瓷土和高嶺土為原料,在1200度左右的溫度中燒成的陶器,由於胎質中所含氧化鐵比例極低,大約只有1.6%,因此燒成後表裏和胎質都呈白色。

  白陶出現於新石器時代中期,商代後期發展到頂峰,至西周逐漸衰落,白陶多為手制,兼有泥條盤制和輪制法。因其比一般陶器胎質堅硬且潔淨美觀,在當時多為統治階級所用。夏商時器形主要有酒器和豆、缽等食器,器表多刻饕餮紋、夔紋、雲雷紋和曲折紋等精美圖案。是仿同期青銅禮器的一種極珍貴的工藝品。



獸面紋白陶雙系尊

      商代,高22.1釐米,河南安陽殷墟出土,現藏故宮博物院。此尊為泥質白陶,斂口,深腹,近底處外鼓,矮小圈足,似不堪重荷。口兩側有寬圓系。腹部滿布雲雷紋和獸面紋,圖案繁縟,凝重精美,造型巧致。製作工藝高超,幾乎與當時貴重的青銅器一樣。



白陶豆

      商代,高13釐米,口徑22.5釐米,河南鄭州出土。泥質白陶,上部為盆形,侈口,圜底,下連高圈足。器身遍佈精緻的雲雷紋和圓形連續圖案,間或飾以凸弦紋,錯落有致,風格高雅。造型端莊凝重,為白陶中之珍品。
返回列表